生态在修复家园变更美‘米兰app体育下载’
2024-12-11 06:51:01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5·12”地震两周年回访中国绿色时报5月17日报道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保护区生态均受到重创。经过两年的努力,保护区内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及抗震加固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在保护区的核心区范围内,大熊猫活动频繁,食用竹生长良好,其他伴生动物如金丝猴、羚牛等活动也已趋于正常。
修复生态,还家园美景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全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辖区内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02只,约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10%。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与汶川相距仅250公里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也未能幸免,其中有3.5万亩野生动物栖息地因震受损,致使境内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所幸的是截至目前在保护区内并没有发现大熊猫和其他野生动物死亡情况。
2009年,中央财政向保护区拨付专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000万元支持保护区重建。5月,木欣欣兮草如碧。经过4个多小时行程,笔者来到地震中灾情最重的李子坝保护点。
一到李子坝,眼前一片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美景。一座座新建的青砖灰瓦农舍在绿色掩映中错落有致。
保护点森林巡护队队长兼村主任任华章说,保护点离文县碧口镇约80多公里,离四川省青川县城仅有4公里之遥。由于距震中比较近,在512地震中,保护点和村民们的财产都损失严重。在交通、通讯均不畅通的情况下,保护点迅速组织森林巡护队队员,在第一时间抢修公路;文县政府、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救灾物资随后运到,解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
此后,李子坝经过一年多的艰苦重建,于去年10月,在全县率先完成了保护点房屋和全村205套民居的重建任务。李子坝是白水江保护区灾后重建的缩影。走进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院,经过加固维修的办公楼在满园绿树鲜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
白水江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华梨介绍说,512特大地震发生以来的两年间,保护区全面开工建设了5个大项21个小项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体进展良好;其中,对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白马河保护站、刘家坪保护站、碧口保护站房屋及基础设施维修加固工作已经结束,丹堡河保护站迁址新建项目即将完成主体工程;林区道路、林区桥梁维修工程大部分已完工,通往各个保护站的道路已完全畅通。惠民工程,再难也要干职工住房重建工程是白水江保护区灾后重建的另一场重头戏。由于经济困难等各种因素制约,上世纪80年代初修建的职工住房,设计简陋,防震性能差,平均每户住宅面积仅四五十平方米,属于典型的棚户区。
在512特大地震中,职工住房基本损毁,需重建的住房有80户,另有一半职工无房可住。由于历史原因,2008年以前,白水江保护局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700多元,下岗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工资更低,加之受灾,职工无力全部自主出资建房。但是,惠民工程再难也要干!保护区管理局专门成立职工住房灾后重建办公室,经多方协调,争取到集资建房政策和国家每户2.5万元的补助资金,职工仅需按修建成本付款;对经济暂时困难、今后有偿还能力的重建户,由保护区出面协调,帮助办理按揭贷款。
今年1月,总投资2400多万元的保护区职工住房破土动工,等到年底完工后,可安置职工128户,另有32套轮休房供孤寡老人、特困职工和新职工租住。大熊猫,生活状态良好两年来,大熊猫的生存状态是保护区所有工作人员最为关心的事情。自512特大地震后,保护区管理局已经组织百余科技人员先后近20次徒步进入大熊猫栖息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
到目前为止,保护区组织7个保护站同时展开的最后一次调查监测是在今年3月底至4月初进行的,调查发现大熊猫痕迹点47个,采集到了342份大熊猫栖息地生境信息。调查中还发现了羚牛、金雕、藏酋猴、苏门羚等伴生动物实体。同时,技术人员看到调查区域内大熊猫主食竹缺苞箭竹生长良好。
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熊猫生活状态良好,年龄结构正常,种群结构稳定,大熊猫的分布范围扩大至碧口保护站的碧峰沟和李子坝一带,刘家坪保护站辖区大熊猫痕迹密度有所增加。在丹堡河保护站院内,工作人员韩波特意展示了做监测时捡回来的新鲜大熊猫粪便。这些粪便呈橄榄形,其中有很多没有消化干净的竹子。韩波说,今年年初,他们还在阳山河沟内发现了大量成群奔跑的羚牛,这是他到保护站工作10年以来第一次亲眼目睹那么多羚牛出现在核心保护区边缘地带。
管理局工程师滕继荣说,保护区内的竹林面积有90多万亩,虽然在512特大地震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但经过两年的恢复性生长,竹林面积基本与地震前保持平衡,完全能满足大熊猫采食的需要。
本文来源:米兰app体育下载-www.lemoso.com